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

狐狸没有脸

槟城乔治市阿贵街,被拴住的恐龙。乔治市街头画作


自小,我就已经很老实的看戏。观众老实。那时候的戏也是老老实实。好人坏人,总有一个样。
臭人(当时后的大人这么引导,我也这么称呼奸角)从一出场,你就知道他/她是坏蛋,举手投足,必让你从出场憎恨到底。
臭人到最后必死,或不好下场,在历经观众多番诅咒过后。
而好人在历经臭人的磨难,必定傲如梅花。如果好人在戏里死了,必定不能接受。

稍微长大, 爱上了推理小说,开始不甘于剧情铺陈的简单。
对于那些毫不隐讳说教的,看归看,但久了就会觉得剂量过了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巨星的戏,从头到尾,一直打架打架打架,终场之前,臭人突然会跪倒在地,听从英雄的教导...。(开始哈欠了是不是?)

也不懂从什么时候开始,编剧们都转了一个方向。 更高超的就是那些把教育隐匿在戏里,但却丝毫不露痕迹。这个时候,臭人的角色开始含糊了,好人也会做错事情;臭人做错事也有苦衷。其实这样的剧情比较符合现实,但也让人看得心惊胆跳,当尤其你也在投入角色,跟着好人(通常是主角)被人陷害,跟着好人猜疑身边人。

这样的过程除了看戏,看书也是如此。开始接触武侠小说,几乎就进入了侠义当道,小人肆虐的境界。我的第一本金庸是《射雕英雄传》,那时对第一个认识的臭人梅超风(四大恶人以外),读之丧胆。白色骷髅头上的手指洞,仿佛也印在自己的天灵盖上。但看着看着,发现最坏的恶人不是她。就连后来的金毛狮王,欧阳峰....,我反而同情他们起来了。反而,一些城府深的恶人,比如岳不群,才是那种看到最后不寒而栗的大恶人。

从小说延伸到戏剧路线。从<Bone collector>到<达文西>,那些开始学习思考的大学生涯,开始到结束,看的戏都是走如此的惊栗路线。狐狸,是没有样子给你看的。它可能一开始只是街边正舔着软爪子的小猫。

为好作者